English

我国首部经济通史出版

2000-04-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荫贵 我有话说

经济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我国是一个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五千年历史风云而未中断过自己发展历程的文明古国,留有数量极为丰富的有文字记载和无文字记载的经济史资料。显然,以如此深厚的经济文化为背景,撰写一部描述我国历代经济形态演变、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的经济史著作,不仅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深入认识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国服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经济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价值。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亚洲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国际学术界出现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纷纷放弃长期统治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观,重新思考亚洲,进而出现“从亚洲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等学术动向之时,我国经济史学术界长期只有断代史和专门史,缺乏经济通史著作的局面,显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国经济出版社一批具有远见的领导和编辑的策划推动下,以著名历史学家宁可教授担任主编、四十余位学有所成的中青年专家历经数年辛苦努力,终于成就了五卷本近三百万字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并使之在新世纪钟声奏响的前夕得以问世,此举不仅改变了我国长期缺乏经济通史的局面,而且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部新问世的著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首先,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从时间上看,这部书上限起自远古的原始社会,下限迄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成果的1998年,在贯通几千年经济发展历程的同时,突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史”这一主题。另外,该书涵盖的范围相当广。例如,该书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用了整整一编三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安排,突破了一般经济史写作的惯例,不仅照顾到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而且从根源上把握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中国经济发展史体裁的完整。这种独到的匠心,是不能不特别予以提出说明的。

在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的情况下,该书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在全书3300多页的篇幅中,用将近一半的1400多页的篇幅描绘了近代以来不到20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写作过程中,改变了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的方式,采取抓注重点专题叙述为主的原则,使得该书保持了相当的深度。

其次,中心线索突出、特色鲜明。作为一部中国经济发展的通史,该书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根线索展开描绘。在近代以前的部分,重点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演变,在描绘分析中注重制度的变化,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商业体制的演变及演变的主客观原因,使读者能够留下一个清晰的概念。近代以后虽然头绪线索较古代部分为多,但依然可以看出其主要线索的延伸。如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中国的封建地主经济结构产生的土地所有制,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在其基础上,繁荣的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孕育,但这种经济结构对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却又有一定的阻挠作用。该书的特色是对于这样的主要领域始终抓往中心线索进行分折。这种尽管历经多个朝代多个时期,始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连续叙述分析的方法,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的状况得以连续清楚的反映出来。再如经济政策的部分,中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传统,这种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中央集权的色彩十分浓厚。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表现的十分明显。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除近代专辟一章论述晚清直至中华民国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外,在其他时期中,对经济政策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再如该书与其他经济史书不同的是,在中国大一统形成、同时也是奠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秦汉时期,该书专用一编三章的篇幅,从服饰、饮食、居住这三个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入手,进行了重点探讨。这种安排很有特色,因为衣、食、住这三方面的基本特点,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根本和中心,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在秦汉时期也大体成型。此后的发展并无根本上的改变,该书对这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清楚的介绍,使读者从根源和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认识此后的中国经济演变过程时,对于视野和思考层次都会大有帮助。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